5年前我來到新加坡工作時,已經有不少在當旅居超過三、四年(甚至更久)以上的台灣人,對著我說,現在來新加坡太辛苦了。當時的我不是這麼理解他們想傳達的,且憑著初來乍到的憧憬傻勁,與一點點幸運沾邊到的“星國夢”尾巴,其實還是有點什麼機會的,不過,多年後的今天,倒是換我想跟很多台灣(沒有特定專業技能)的年輕人說,現在來新加坡的確非常辛苦。
這份勸戒倒也不是要你不出走了,畢竟每個人的機運與故事,最後都是靠自己寫出來的。
只是,看著這些過程,包括我的故事,大家應該更聰明的宏觀去思考,這麼多的離鄉背井、這麼多辛苦的台灣年輕人在外面,不像過往的邏輯,只為混著個洋墨水、或去中國撐起個台幹姿態,反而是走出了個趨勢。
ㄧ、領導人將軍:
有點小錢、有膽量、有開創性格的人,確實適合來緬甸這個連星巴克(這理是東協中唯二沒有星巴克的國家)都還沒有的地方,當將軍。(PS.後來聽聞星巴克正準備在當地展店)因為在這裏什麼制度與法規都很混沌,例如他們的年輕人薪資再低,也都會上網、漸漸會看直播,但是沒有什麼真正的網紅存在,但是緬甸的人口有五千萬人,是台灣的兩倍,這樣的流量機會點,換算到網路,可是發了。
在這類的地方,不管做什麼,都比較有跟玩資本的對手比拼到一些機會。甚至有些台灣人,先存到一大筆創業的錢,但不在台灣創業(相對東南亞國家,台灣、新馬都算成本過高)反而在仰光開個店,他說:「等到時機差不多,還有很多其他台商、外資要進入時,我的創業只要不太失敗,就可以是他們的標的之一,到時候再賣掉,就可以翻身了吧。若把我這點小生意拿回台灣去做,豈不是兩年就被租金、人事壓垮了。」
但是像這樣的城市,雖然連Grab也有了(東南亞版本的uber)卻在治安與基礎建設上還是非常差強人意,所以,想在此當創建角色,還是需要點膽量與代價(異地的隱形成本)的。
二、指揮官師爺:
對於做生意與求職者本身來說,東協優勢除了是個極平台外,有個更是個容易踏入中國、新馬的跳板。很簡單,我認識的所有新加坡大老闆,都在新加坡起飛時賺飽飽,但現在都很難再有更好契機,所以他們都相繼往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,而他們在執行面上,需求最大的就是人了。這些人,很難從新加坡找到(第一,新加坡年輕人目前還沒有太大困境下,怎麼可能會想成批的往那些比較不舒服的國家闖,第二,請他們的成本太高)這時候,台灣人只要有足夠的膽魄、韌性、適應力,與基本能力,就會有機會被相中。但我想講得並不是這類的機會罷了,更多的是,多數的當地大規模商業與產業,都還是會跟中國內地接上軌、有關係,這樣的間接踏入賺錢大國,而不是硬闖進去中國當台商、台幹,反而會在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壟斷資訊、建立橋樑的價值。更不用說,往回到星馬這些地方了。